07/28 25 阅读量12
#新闻#

从废墟到网红:小场景如何靠"情绪价值"逆袭为超级IP——深蓝计划的爆红密码拆解

从废墟到网红:小场景如何靠"情绪价值"逆袭为超级IP——深蓝计划的爆红密码拆解

2025-07-28 14:59:15

01一杯咖啡卖68元还排队的秘密:当代消费的本质是情绪交易

在新疆独库公路大峡谷的悬崖边,一家简易的咖啡厅平均日销千杯,创造1500-2000万营收;而在同一公路沿线,其他移动咖啡摊却门可罗雀。300公里外的浙江安吉,深蓝计划单日最高卖出8000杯68元咖啡,这个前身是废弃矿坑的景点,如今成为长三角最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。

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案例,揭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流量逻辑:在注意力经济时代,物理距离和交通便利性不再是决定性因素。独库悬崖咖啡与深蓝计划的共同点在于——它们卖的从来不是咖啡,而是"悬崖喝咖啡"的孤绝感和"矿坑蓝湖"的重生叙事。当消费者为68元咖啡买单时,实际上支付的是朋友圈九宫格定位的社交货币,是"我在独特场景中生活"的身份认同。

02深蓝计划的爆红三要素:视觉原子弹+故事钩子+传播引擎

1、 视觉记忆点:制造"一眼沦陷"的生理反应

深蓝计划团队深谙"三秒定律"——用户在社交平台决定停留的时间不超过3秒。他们用三个视觉原子弹攻陷用户:

色彩暴力:矿坑形成的蒂芙尼蓝湖面,与周边灰黑色山体形成强烈色差,这种自然界罕见的色彩组合自带滤镜效果。

空间奇观:20米高的悬崖观景台延伸至湖心,工业风钢架结构与原始地貌碰撞,形成"末日废墟"式的超现实感。

装置心机:透明秋千、锈蚀铁轨、镂空咖啡杯等打卡点,全部按"黄金分割+无路人构图"设计,确保素人也能拍出大片。

2、故事钩子:给场景安装"分享按钮"(能共鸣)

比视觉更致命的是其"废墟重生"的叙事框架:

前世今生:刻意保留的矿坑开采痕迹、老厂房废墟,与新生景观形成时空对话

环保隐喻:将商业项目包装成"生态修复实验",满足都市人"消费即做公益"的心理需求。

情绪标签:"深蓝"二字自带忧郁气质,与年轻人"躺平不躺尸"的心态精准共振。

这种故事设计不是简单的景观包装,而是制造了"发现秘境-见证蜕变-参与重建"的心理卷入感。游客拍的不仅是照片,更是"环境卫士"的人设。

3、传播引擎:用"梗"代替广告(强营销)

深蓝计划的传播链堪称教科书级操作:

KOL种子战:首批邀请20位摄影类KOL,统一提供"废墟+蓝湖+咖啡"的视觉模板。

UGC裂变公式:设计"三件套"打卡动作(举咖啡杯背影/悬崖跳跃/湖面倒影),降低用户创作门槛。

话题永动机:从"中国小冰岛"到"华东马尔代夫",不断更换标签保持新鲜感,甚至主动发起"深蓝滤镜挑战"等二次创作。

03复制爆款IP的可行性公式:1个核心×3个要素×N次迭代

核心定律:情绪价值>功能价值。重庆落日飞车:用"在屋顶追日落"治愈都市焦虑。景德镇丙丁柴窑:将传统工艺变成"火焰与泥土的现代舞"。阿那亚孤独图书馆:贩卖"一个人看海"的哲学时刻。

实操三问诊断法:

场景有没有"生理反应点"?(让人不自觉摸手机拍摄)

检验标准:素人随手拍能否获得100+点赞

反面案例:多数古镇的"小桥流水"已无法刺激麻木的视觉神经

内容是否自带"讲述欲"?(用户发朋友圈时需要配什么文案)

合格案例:景德镇"大地之灯"(艺术装置+茶田=城乡对话)

失败案例:纯花卉观光园(除非能做成"花海纪念碑谷")

传播是否有"接头暗号"?(降低安利成本的记忆锚点)

成功案例:"去有风的地方"(一部剧带火大理所有咖啡馆)

错误示范:直接使用"XX文化体验园"等官方命名

风险预警:

生命周期陷阱:多数网红景点死于"没有第二季",需持续制造新鲜触点(如深蓝计划每季更换艺术装置);

体验预期管理:过度修图导致现场落差,需用"真实感营销"(主动展示阴雨天的矿坑);

商业平衡术: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原始气质(深蓝严格限制每日入园人数)。

04小场景IP化的未来战场:从"打卡点"到"意义经济体"

当小红书打卡成为新型刚需,任何一个具备"稀缺情绪+视觉张力+社交属性"的场景都可能被重新估值。深蓝计划的启示在于:最贵的不是土地和硬件,而是制造集体记忆的能力。下一个超级IP或许就藏在某座废弃工厂、一段荒废铁路,或是像新疆悬崖咖啡那样,等着被赋予"在世界尽头喝咖啡"的故事灵魂。

对于入局者而言,需要清醒认识到:68元咖啡的本质是情绪期货,8000杯销量的背后是意义消费的狂欢。在这个注意力比黄金更贵的时代,谁能持续生产"值得分享的人生片刻",谁就能掌握流量的密码。

- END -

最新动态

#上一篇#
#下一篇#